咨询热线:
联系我们

学校概况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国家教委批准,由原株洲冶金工业学校和湖南冶金职工大学合并而成的一所省属全日制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担负着为地方和全国冶金行业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任务。2006年2月,学校与原株洲工学院、原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坐落于我国交通枢纽、南方工业重镇的株洲市,东临320国道,西濒湘江。校内绿树成荫、亭阁水榭、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是省园林式和文明卫生单位,是读书求学之胜地。40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全日制高、中级应用型人才(含各类层次的培训和成人教育)共有两万余名。他们中,绝大部分已成为厂矿企业技术和管理上的骨干,有相当一部分已走上了各行各业的技术领导岗位和管理领导岗位,为所在地区和单位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历届毕业的学子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为母校增添了光彩。学院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每间宿舍均装有201卡电话。校内设有经劳动等部门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所、英国剑桥商务英语(BEC)考点、雅思(IELTS)考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站。在校外建立了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湘钢、涟钢、株洲冶炼厂、株洲硬质合金厂为代表的实践性教学基地。校办工厂为江南最大的机夹刀杆生产基地。学院占地300亩,建筑面积13万多平方米,藏书32余万册,拥有66个实训室、场,教学、生活、文卫设施基本配套齐全。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000余人,教学设有七系两部两中心,开设了30个专业、教职工600多人,专任教师近30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高级讲师)的138人。学院以工科为主,兼办经、管、文、法等专业,面向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招收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均属于专科层次学历教育。同时还承担部分成人高等教育和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的任务。历史沿革1962年,学校中专停止招生,技工部停办。1964年下学期,学校恢复招生,改为半工半读学校。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止招生,大部分教师下放601厂劳动,校舍变成了厂房仓库。1969年7月,冶金部下文将学校管理权下放湖南省冶金局,仍由601厂代管。1971年6月,湖南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批准学校恢复办学,更名为株洲粉末冶金学校。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1978年8月,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关于恢复、新办和调整十所中等专业学校的通知》(湘革发〔1978〕93号)规定株洲粉末冶金学校由601厂代管改为由湖南省冶金局和株洲市委双重领导,以冶金局为主,行政业务管理工作由省局领导,党的关系在株洲市,学校更名为株洲冶金工业学校(县团级)。同年,学校部分专业开始开办大专班。办学条件院系设置材料与冶金工程系开设专业: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分为粉末冶金方向和金属压力加工方向)、冶金技术(分为有色冶金方向和钢铁冶金方向)、制冷与空调技术、冶金工程与自动化。电气工程系开设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工程系开设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信息工程系开设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经济与管理系开设专业: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社会科学系开设专业:文秘、旅游管理。建筑工程系开设专业:建筑工程技术、装饰艺术设计、物业管理、工程造价。基础课部开设专业:商务英语。专业课程1980年,学校共设置冶金电气、冶金机械、粉末冶金、粉有金属冶炼、冶金财会、工民建6个专业,共有学生1237人。1984年,学校属湖南省冶金厅和株洲市双层领导,以省冶金厅为主。1989年,学校由湖南省冶金总公司和株洲市双层领导,党的关系在株洲市,干部配备、计划招生、经费拨付、劳动工资等行政管理由省冶金总公司主管。专业建设总体思路:以市场需求和各职业岗位(群)的调研分析和要求为基础,以培养适应21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需要的高素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更新高职教育观念,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建设策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职大类专业的知识平台、能力和素质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教学机制,有效促进产学研结合,努力突出面向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国家、省级教改试点专业建设,带动全院相关专业建设。在完成现有各专业资源优化重组的基础上,到2005年,高职专科专业达35个左右,同时办好国家、省级教改试点专业以及国家级精品专业;到2010年,高职专科业达45个左右,同时在举办专本沟通专业的基础上,力争独立举办2个高职本科专业。主要措施:①按照“固基、强优、重交、扶新”的专业建设方针,以国家、省级教改试点专业为龙头,带动全院相关专业建设,着力提高专业建设的层次和水平。②加大专业建设投入,不断增加和更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③根据社会和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确立与时俱进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优化构建素质教育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三体系”,精心设计人才培养计划。④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分批建设一批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加快教材建设步伐,积极推广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革新教学方法。师资力量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1994年全校教职工总数为487人,开设大专教学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钢铁冶金、机电工程、压力加工、工业财务会计。同年10月,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为全国十所首批试办五年制高职学校之一,学校最初开设有色冶金、钢铁冶炼、冶金机械三个高职专业。  1998年3月,原国家教委教计〔1997〕95号批准同意湖南冶金职工大学迁至株洲冶金工业学校,在两校合并的基础上建立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同时撤销原两校的建制。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系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可适当承担部分成人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学院由湖南省领导管理,实行省市共建。同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发文促成两校顺利合并,确定了学院由湖南省冶金企业集团公司与株洲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以省冶金企业集团公司为主的管理体制。1998年7月9日,正式挂牌成立“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2001年10月,湖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湘编〔2001〕20号文同意学院列入省普通院校(专科)事业机构编制序列,单列户头,机构规格与省管普通高等院校(专科)等同。为了充分体现学院的办学优势和突出的行业特色,经学院申请,湖南省人民政府于2002年2月(湘政函〔2002〕28号)正式批准学院更名为“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管理体制和经费投资渠道不变。教学建设(1)实验室建设(2)实训基地建设院内实训基地建设:①新建机械拆装实训场。安装车、铣、磨等机床,用于机械类专业学生机械拆装与修理实训和电类专业机床控制技术实训。②新建电子产品实训检测.生产自动线.有针对性的为电子产品大厂上岗前的职工培训或作专业实践提供教学场所和培训考试场所。③新建建筑电气设备和安装检修训场。④新建工民建专业的建筑施工实训工场和建筑施工装饰实训工场。⑤进一步完善和扩大数控加工中心。在现有的设备基础上,根据教学的需要,有计划地增加数控加工中心、生产型数控车床、铣床、磨床等数控设备。⑥新建冶金实训场,用于学生实训、实习、科研和新产品开发。院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现有35个院外学生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增加12~20个院外实习基地。学术研究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路子,进一步保持和发挥学院高职教育研究领先的优势,拓宽市、厅级以上课题立项的途径,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大力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水平,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到2005年科研进院经费达100万,2010年达250万元,2015年争取达到500万元。①根据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的思路,加强产学研结合,以科研带动教育教学改革,使产学研结合成为培养高职人才的重要途径。②建立一支科研能力较强的队伍,并建立五个左右的研究所。③发挥学院背靠行业的优势,与省内外冶金企业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大力发展横向课题研究。④继续实施教研、科研项目扶持政策和科研成果奖励政策,重点奖励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设立院科研基金,纵向课题经费继续实行1:1配套;对引进人才提供相应的科研启动费。⑤加强校际间的联系与合作,对重点课题开展联合攻关。学校特色制订本规划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为推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增强“十五”期间至2015年建设发展规划的前瞻性、计划性和科学性,根据湖南省高等教育“十五”发展规划,结合学院实际,特制订本规划。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促进发展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强化“高职”内涵,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努力奋斗。主要规划目标为适应21世纪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院的发展定位是:依托行业,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以工科专业为主,兼有经、管、法、文等多科专业,力争到2005年把学院建设成为本省一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高职学院;“十一.五”前期达到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水平,“十二.五”期间步入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坚持“一体两翼”的办学方针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以成人教育和对外联合办学为两翼,坚持多条腿走路,积极推进学院的发展。设法拓宽成人教育的路子,办好各种岗位培训班。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对外联合办学,加速与国际教育接轨。  4.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师生员工的头脑,努力加强职工队伍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每一个职工都应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发展院办产业,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学院发展积聚资金。  5.发挥学院董事会的作用。为充分发挥董事会对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推动作用,根据“十五”计划,商请董事会成员对学院的发展计划、专业建设提供咨询,评估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帮助学院筹集发展基金,促进学院工作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办学效益。精减和调整学院内部党政管理机构,改革和调整教学、科研组织方式,精兵简政,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加快编制制度改革,提高生员比和生师比,提高用人效益。积极推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符合新型的后勤服务体系。.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建立适合高校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和整体水平。